- 2011-05
- 親子天下特刊
- 作者:陳珮雯
為什麼最近托嬰中心的數量突然大幅成長? 托嬰中心和居家保母有什麼差異?什麼樣的環境最適合寶寶成長?在現行托育管理機制未臻完善之際,怎樣選才安心?
小孩該送保母還是托嬰中心?這是近五年才出現的選擇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這三年內,台灣托嬰中心的數量大幅成長六○%;至二○一○年底,共有一百六十九家立案托嬰中心,相較二○○七年的一百零六家明顯增加。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托兒所兼辦的托嬰服務。內政部兒童局托育服務組組長吳美瑩指出,台灣收托兩歲以下嬰幼兒的機構數量約四百家,其中半數是托兒所兼辦。
機構化集中托嬰為什麼在這五年開始流行?「保母的人力素質及照護品質跟不上家長的期待、政府的管理又不彰,」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系主任楊金寶點出了托嬰中心崛起的兩個關鍵。
保母、托嬰中心該怎麼選?專家建議家長,從三個方向來思考:幼兒本位、照護品質及政府的管理。
送托歷程需要「無感改變」
從幼保專業角度來看,幼兒成長環境仍以家庭形式最為恰當。不得已需要送托,楊金寶建議,家長可以幫寶寶找一個「類家庭」的環境,即有一個類似媽媽的角色,作息仍然維持居家的生活型態,閱讀、音樂、遊戲都在自然的情境下發生,不是刻意安排課程;環境上則是有客廳、廚房,睡覺時是在固定的房間。
「類家庭」的托育環境,對寶寶的發展意義在於,讓寶寶從自家環境到托育家庭的歷程進行「無感改變」,有助寶寶穩定發展。
在托育環境這個面向,居家保母與托嬰中心的差異會顯現在空間與生活作息的安排上:
生活空間:家庭vs. 小房間
保母多半是以自家環境提供托育服務,形式上較符合專家所謂的「類家庭」。托嬰中心是以機構形式經營,將寶寶集中在一個大型空間中統一管理、照顧。純托嬰中心會在一個大空間中,再隔出許多小房間,每個小房按齡收托,一般以寶寶發展的程度來區隔,例如:不會爬的放一間、學走的放一間、已走穩的寶寶又是另一間。機構則會挪出所謂的公共空間,在晨操、遊戲時間讓已會爬、會走的寶寶集中在公共空間活動。
托兒所兼辦的零至二歲托嬰中心,是利用托兒所現有空間再隔出一至兩個房間收托嬰兒,加上目前法令允許托兒所兼辦小學課後安親,因此,有些托兒所一個大空間中,可能同時塞進零至十二歲的孩子。就有家長反應,在公共的遊戲空間,曾看到走不穩的寶寶和橫衝直撞的大哥哥們擦身而過。
生活作息:個人化vs. 標準化
生活作息的安排,家長要考量的是讓寶寶接受「個別化」服務,還是「團體標準化」的管理。
保母一般是「類家庭」的居家收托,寶寶平日在家的作息,可以請保母複製;副食品也可以針對孩子的發展需求量身訂做,較能兼顧幼兒的個別差異。
托嬰中心則有制式的作息表,採標準化管理,因此,托嬰中心會希望寶寶能按著機構安排的作息生活。副食品方面,多數類似托兒所、幼稚園,早上及下午各有點心時間,由機構的廚房統一供餐。如果寶寶仍有喝牛奶的習慣,有些機構會傾向協助寶寶漸進式斷奶。
送托機構的作息生活不全然只是讓寶寶吃飽、睡飽,坊間有托育機構會為寶寶安排課程,諸如閱讀、感覺統合、音樂律動、藝術賞析等,也就是講故事、讓孩子觸摸不同材質的玩具、聽兒歌、看畫作……有的機構甚至開出了寶寶按摩、寶寶瑜伽的課程。
雖然課程以遊戲方式進行,但機構中仍屬團體生活,傾向整個班級的寶寶一起活動,所以如果白天「上課」時間和寶寶平日的睡眠時間抵觸,機構也傾向將寶寶的作息調整為與班級一致。
照顧品質,端看頻率與深度
「乾淨明亮、玩具多、有專業護士與醫生照護。」在Babyhome討論區裡,傾向選擇托嬰中心的家長多半看上這三大優勢。
保母與托嬰中心,一是個人化居家照護,一是機構標準化管理,各有優缺。保母服務的場所在家庭,環境封閉,托育品質不易檢視,Babyhome討論區就有媽媽擔心:「發生了虐兒事件也沒人知道。」此外,保母的居家環境優劣、衛生管理、溝通模式、思考風格也和其社經背景相關。
楊金寶提醒爸媽,若決定送托保母,一定要先看過保母的居家環境,並選擇一個和自身社經背景相當的環境,避免讓孩子在與原生家庭差異太大的環境中成長。
在考量托育服務時,照顧者的選擇最難,但也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照顧者攸關寶寶依附關係的建立,不可不慎。
一歲前,是孩子安全依附關係建立的關鍵期,和主要照顧者有穩定、持續、深度的互動,可以讓孩子建立對世界的安全感、信任感,有助孩子養成獨立探索的能力。
楊金寶說,依附關係的建立,在於寶寶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品質,品質除了互動的頻率還有深度。最佳的互動模式,是寶寶與照顧者的人格特質、生命有所交流,而這需要照顧者投入較多的時間與耐心、愛心才能達成。影響寶寶和照顧者互動品質的因素有師生比與收托機構的勞動品質:
師生比:一:二 vs. 一:五
理論上,照顧者與寶寶一對一的比例,最能符合互動頻率高、深度夠的理想。不過,不論居家保母或托嬰中心,照顧者應對的孩子普遍不只一個,目前法令規範,居家保母收托兩歲以下寶寶,不得違反一:二的原則;托嬰中心的師生比則為一:五。
送托居家保母,不管收托幾個孩子,環境中僅有一位主要照顧者,寶寶較容易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送托機構,照顧者通常不只一位,托嬰中心會視狀況安排人力,家長也很難控制孩子到底是由機構的哪位照顧者負責。
照顧者的勞動品質:專業自主vs. 股東營利
今年二月底,台南托嬰中心發生保母將八個月大女嬰放入櫥櫃致死的意外,肇事人員是領有證照的合格保母,「但是,托嬰中心提供保母的勞動品質太差,保母的情緒沒辦法安定,」楊金寶說。
一般家長很容易忽略,勞動品質其實會影響保母帶孩子的情緒。保母也是人,在工時過長、薪資太低的工作環境下,經濟成就低,情緒也就不容易穩定。
高雄縣保育人員職業公會二○○六年調查,南部五縣市幼托人員平均年資六‧七年,每日平均工作超過十小時,平均月薪二○八二五元。
因應雙薪家長的工作型態,目前托育機構收托時間從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六點半,人員工時長達十一個小時,「但不少人員的薪資往往僅有法定的最低工資——每月一七八八○元,」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李慧娟說。
勞動品質取決於機構管理者,經營一家托嬰中心會產生房租、人事費……等營運成本,有些機構還有股東投資,管理者必須幫股東賺錢。
楊金寶認為,要在營利與照護品質之間取得平衡點實屬不易,在機構經營理念的限制下,保母或保育員要維持專業自主性也不容易。
居家保母於自宅帶孩子,經營結構不若機構複雜,勞動品質操之在保母自身。在目前社區保母系統的制度下,保母們也多半會自行舉辦聚會,讓工作情緒有出口,彼此協力,分享帶孩子的資源。
政府管理逐年完備
以往居家保母托育最令家長擔憂之處在於,保母與幼兒獨處在封閉的居家環境內,就算發生教養不當的情形,外界也不易察覺。托嬰中心畢竟是公共營業場所,托育服務較為透明化。
居家保母的管理
二○○六年起,政府展開居家保母的管理,除了推動保母證照制度,也推行「社區保母系統」。社區保母系統是由政府委託民間單位承辦的保母管理單位,目前全台灣有六十二個社區保母系統,承辦機構多為非營利團體,如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弘光科技大學等等。
社區保母系統可以說是家長與保母之間的橋梁,除了媒合家長與保母,也協助政府管理系統內的保母。想加入系統的保母,除了有資格上的限定,並需接受系統的督導管理。
政府為了鼓勵爸媽選擇社區保母的居家托育服務,一般家庭與弱勢家庭每月可分別領取三千元、五千元的托育補助。
以目前的運作方式,社區保母系統等於幫父母先進行居家保母的品質篩選。加入社區保母系統的保母除了必備保母證照,還必須健康檢查證明合格,並檢附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確保無犯罪紀錄。居家環境也要接受系統的檢核,從調奶台、餵食區、沐浴區,到遊戲區、睡眠區等等,各系統自有一套檢核標準。
系統內的保母同時還要接受系統的定期督導訪視,每個系統會編制居家保母訪視員,負責管理保母。依現行規定,一名督導訪視員管理六十位保母。訪視員會親自至保母家中,了解保母與孩子互動的狀況,在保母有需要時,進一步提供資源協助;此外,保母也必須接受每年二十小時的在職訓練,以提升職能。
托嬰中心的管理
機構式的托育服務,目前由各縣、市社會局(處)辦理評鑑。不過,政府的管理機制漏洞百出,飽受學者專家的抨擊。以今年二月底出事的台南「娃娃世界」為例,是合法立案的托嬰中心,保母也領有證照,意外還是發生。
「合法掩飾非法,是目前幼托機構最嚴重的問題之一,」長期關注台灣托育政策的「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說,合法立案的意義僅止於業者進行書面的營利登記,後續的監督管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評鑑人力不足、專業度不夠,是政府目前管理幼托機構的難題,」一位曾負責高雄市社會局幼托機構評鑑的人員指出,一個縣市的評鑑人員編制最多二至三位,卻要管理一、兩百家的幼托機構,管理深度難以兼顧。
正在推動「評鑑人員專業訓練」的李慧娟則認為,幼托機構評鑑要看得出門道,評鑑人員的經驗很重要,例如評鑑時,就算機構將超收的幼兒挪移至他處,資深的評鑑人員還是懂得數孩子的用品如漱口杯等,來判斷機構是否超收,降低合法掩飾非法的風險。
不過,在評鑑管理缺乏專業訓練的環境下,多數的評鑑人員無法精確掌握其中的「眉角」,導致評鑑多半流於紙上作業。
尤其目前托兒所兼辦托嬰中心的現象很普遍,師資人力常出現共用的狀況,照顧二至六歲幼兒的保育員有可能被安排來幫一歲的寶寶洗澡,人力共用也可能讓師生比超過一:五的規定,影響托育品質。
不論社區保母系統還是托嬰中心,「政府在管理上最困難的是評鑑照顧者的『服務』,」台北市社會局婦幼科長杜慈容指出,優質的托育服務需要照顧者觀念的內化,否則政府可以列出一百個管理指標,評鑑人員帶著紙筆、逐項打¸或打×就能出示一份評鑑成績單。
現今家長需要的托育服務,不只是讓孩子吃飽、睡好,還要求服務的品質,包括孩子是不是能從照顧者身上真正感受到愛。
如何判斷哪一種托育服務最適合孩子?專家建議家長,還是要敏銳的觀察寶寶的特質,才能幫寶寶選擇一個優質的托育環境。